随意的书评(奥本海默传)书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曼哈顿前
奥本海默的童年、青年时代和当时的中产以上的家庭没什么不一样,生活优裕,犹太家庭,重视教育等等。求学路也没很多波折,除了某一次想要毒死导师这个事件之外,他在学业上都是顺利完成的。
很难想象同一年份下的中国还在军阀混战、人民食不果腹的状态,此时的美国实在是如日中天,人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当不错,不用说是中产以上的奥本海默了,这个阶段的他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学业之外还能骑骑马、在田园外度假、在湖中和朋友快乐。
通过他在青年到中年时代的经历,我了解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圈子还是比较流行的,奥本海默也时而游荡于这个圈子,甚至捐赠财物、举办共产会议等等,像其他人一样,年轻的奥本海默热衷于这些事物,乐于参与其中,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正式的共产党。
其实这种思想和现今中国许多热衷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有些相像,不加入共产党,但对这种思想很感兴趣也很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奥本海默不同的是,当时的这种思想在日后成为了他被封杀的罪证。
洛斯阿拉莫斯
书中对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生活还是着墨了不少,但大多数注重于在洛斯阿拉莫斯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个人生活,对科学实验、科研结果没有细节描述。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对间谍和反间谍的描述,对政治博弈的表现,那段时间除了在研究原子弹,还在研究如何保密上花了不少时间,纳粹的研发竞赛、苏联的插手探秘、研究原子弹的必要性抉择问题都交织在一起。在纳粹的发展形势不妙后,科研人员开始有了怀疑原子弹研发意义的情绪,在当时,没人知道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将来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且在纳粹节节败退的形势下,这种武器就算研发出来了似乎也没有使用的场合。
在这一段,美国军政界的保守派势力是插在基地棘手的钉子,科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时常有出入。
军政界想要拿原子弹向世界宣扬自己的优势地位,但“为了国家安全”又不想让别人得到制造原子弹的“配方”,其实质上是为了展示霸权。科学家们的观点当然是与政客们不一致的,他们认为只有做到科学无国界,才能杜绝垄断势力,促进世界和平。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对美国有这么深切的感情倒是使我有些惊讶的,毕竟他是少数族裔,在当时的年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权益一定比不上本土美国人,所以都对美国还有着“不是我的国家”的感情。他在为美国研制原子弹、被美国政府监听和制裁时仍认为自己一直是对美国忠诚的,虽然这只是口头上的宣称,但他在行动上也确实没有做出类似间谍一样的事情。而且他也有着一个阶段,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不是美国人或者认为自己是犹太裔,我认为这应该是他的迷茫期,他是不是也有时候对自己的犹太文化也有蔑视和看不起的时候呢,这算不算是皈依者狂热呢?后来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时他在思考些什么呢?
他是很典型却又非典型的搞科学的人,典型的表现即是他精通物理学,在学术上造诣斐然,在专业领域的深造上他乐于其中,在他心目中物理学是他的生命;非典型的是他热爱诗歌、对社会运动非常热情,这和其它科学家两耳不闻政治事不同,他总是会被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所吸引,进而投入其中,甚至号召其它同事一起关注。有人说这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得不到诺贝尔奖,太三心二意了。但他无法深入钻研的方向为后来的人能够产出结果指明了道路,所以也不可以说他的学术能力不行,或许他只是不能像其他冷酷而不关心外事的科学家一样坐得了冷板凳罢了。
但是过于关心外边发生的风风雨雨也会让自己无时无刻不陷入迷茫中,且他所谓的关心政治,我更认为是理论层面的,这就导致他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日常技能,他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懂得如何应对政治上他人的蓄意谋害,在洛斯阿拉莫斯做管理者没有让他学习到“社区智慧”,因为周边人都是同质的—聪明但单纯不够世故的科学家们,他在人情世故上还是典型的科学家形象。
悲伤的是,他的最后时光不能说很美满。他患上了癌症,最后在60多岁,在痛苦和噩梦中离世。他的妻子没过几年也跟着离世。他的两个孩子,男孩皮特在小时候就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没多久父母就去世了,最后他在父亲留给他的乡间小屋中过完了一生;女孩(名字忘了),虽然在小时候得到母亲较多的爱,但是在母亲去世后她无法自理,勉强靠着自己的语言能力找到了联合国的工作,但因父亲的风评问题她失去了这份工作,此后她时常陷入到绝望的情绪,最后在公寓中自杀了。读到这一段真的很令人唏嘘。
原子弹之父,他的一生,他的家族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