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手把手教你回怼资本家言论:“有没有好好工作。”(将熟悉变为陌生)书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越来越喜欢读政治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著述,这本齐格蒙特·鲍曼的《将熟悉变为陌生》真的是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疑惑,鲜少可以用“茅塞顿开”来形容的好书。如果你想快速了解鲍曼的政治、社会观点,买这本书就对了。32开口袋精装本,经得起来来回回反复翻阅。
这篇书评很早就想写了,但是又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了解得不够全面,就又去补了《社会的起源与结构》《流动的现代性》《现代性与大屠杀》《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消费社会》。鲍曼的这本书尤其集中在社会权利和社会身份之间的探讨,以及对当下与未来都做出了相应判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学生都不应该错过他的相关著作。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2017年1月9日),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兹南,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立法与阐释者》《现代性与矛盾性》等。鲍曼在1946年加入了波兰的共产主义党派——波兰工人党(ppr),自此成为一个热忱的共产主义者,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而奋斗终身。
鲍曼在其著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曾如是写道,“资本主义”这种工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工作即正义,人活着就应该工作,不工作是一种罪。”否则就是对社会无用的人。这种理论并不见抬头于工业社会,在18世纪封建王朝时期,老钱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宗教和主日学校来灌输工作伦理。
工作伦理是工业社会为最大化推动工业生产力而人为造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个理论的恶毒性分为两个层面:1.不断贬低劳动者的能力,让劳动者只能被动接受他人设置的劳动任务,因此资本家会不断训练劳动者的盲从性,劳动者不带脑子地服从其命令,成为巨大工业生产劳动机器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2.让人们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和能力分开,让人们优先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需要做什么。而这种目的是什么呢?人们不再关心尊严和荣誉,也不允许人们关心目的和感受(“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从而使得劳动者只能争分夺秒地工作,不断完成资本家规定的工作。
简单来讲可以归为这样一个循环模型:穷人—>资产阶级伦理—>工作—>消费主义—>穷人。
而父权制度与这个工作伦理制度是直接挂钩的。社会由于男性的生理构造而会优先选择男性进行社会劳动,但为了保证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主动配合工作伦理,则就会通过损毁生产者社会中女性的利益、确立男性(一家之主)的权威和家庭中的被剥削者,将大家族拆分为一夫一妻的小型家庭(18岁以后必须独立),以消解家族势力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消解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贬低女性的个人生存能力,降低女性脱离小型家庭的概率,从而将男性劳动者牢牢规训为资本家的齿轮。
同时,资本家们会诱导人们认为,贫穷是懒惰、不努力的结果,但又把薪水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使得劳动者只能勉强糊口,没有资金去进行更多的发展。由此,资本家再引导人们认为自己只能安于微薄收入的现状,在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追求一再驳斥和贬低劳动者。从而完全屏蔽了有关国家制度、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和先进思想的相关信息,这就是人为制造的信息茧房。这个做法就是为了以自上而下的手段,来固化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获取利益、固化阶级和资源分配的目的。
这一点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得非常明确,“你们今天能够坚信‘努力就有回报’,得益于至今为止你周围的环境……请不要把自己的努力,只用于追逐自己的胜利。不要用自己得到的环境恩惠,去贬低那些处于弱势环境中的人……前方等待着你们的,将是现有理论完全不适用、发展完全无法预测的未知世界。在此之前,你们所追求的是有正解的知识,在此之后等待着你们的,是充斥着没有正解问题的世界。”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而资本主义的每一次发展,都与政治诉求密不可分,是为统治阶级脱离和奴役群众所服务的。而鲍曼在这本《将熟悉变为陌生》中提道,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成就在于,揭露现状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弊病并激发补救行动。没有这样的未来信念,这些弊病就会不受控制地发展、增殖,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质量,也注定会沦为那种发展趋势的第一个和最令人惋惜的连带受害者。
所以为什么我国一直强调“守正创新、不忘初心”,坚持两个确立,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大家都熟悉《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是把一切追求都变成金钱的追求,把一切关系都变成金钱关系,这不仅是在丑化人类,而且还是在终止人类的发展。它否定了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将一切价值都作为金钱而衡量。而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把一切追求都转变为人的发展,把一切关系都变成人的关系,引导人类走上正确的道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将人视为人,为了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定而奋斗终生。而资本主义的终极目标则是将人物化为物,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生产资料而蝇营狗苟。
而现代则将消费美学中强调的强烈体验感推销给人们,让商品拥有最大限度的影响力并可以瞬间废弃。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长期使用某项商品,而是在不断更新替代自己的所有物。比如你刚买了v1款的扫地机,过了一年,立刻就会有v2上市,各个营销号都在不断对消费者进行洗脑,让人们认为旧款已经过时,新款才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甚至异化为“爱的体现”。在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后,刺激人们的体验感,诱导人们花钱。但花多花少无所谓,其关键在于人们在这些诱导下,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消费,如果不消费,就是“新穷人”,是对资本主义无用的人,失去了经济意义,是“新的下层阶级,一个由失败的消费者组成的阶级”。社会中将隐形开除这些“新穷人”,以排除不能为自己的经营利润创造价值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会对消费者对价格提出的质疑反应那么剧烈的根本原因。
但正如上图中文字(书中103页)所述, “虽然消费主义社会宣称满足消费者是它的目标,可事实上,得到满足的消费者才是它最大的威胁,因为只有它的成员没有得到满足,它才会继续繁荣。”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模式,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无力消费的耻辱和被拒斥感充斥在消费社会中,相信不少人都有买东西嫌贵,刚说了一句有点贵,售货员就会阴阳怪气地嫌弃你是个事多挑刺买不起的穷鬼的经历。而这个言论并非售货员素质低下(也不排除某些人确实素质低),而是一套精心设计过的话术和“有效”消费者的鉴别术。
值得欣慰的是,央视对这一发言进行了批评,也总是在不断提醒大家注意不要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在此也希望广大网民保持独立思考性。如果我们任由这种事态发展下去,驱逐“新穷人”的链条一旦开启,就会如同雪崩山倒、多米诺骨牌一样,社会将会隐蔽地永久性地开除“新穷人”的一席之地,字面意义上“消除贫穷”。而如今,我们的星球在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占据,我们将逃无可逃。
最后我用鲍曼对道德的一句名言来作为这本书的结束语吧:“道德不是幸福的良方,是艰难生活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