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英雄主义的杰作(裸者与死者)书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一部反英雄主义的杰作
——读《裸者与死者》
从古至今,英雄主义的主题散见于各种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之中。从上古及史前史流传下来的英雄故事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一直在人类世代的传承嬗替中长盛不衰。东方传说中的后弈射日和大禹治水;西方圣经故事中的大卫;北欧神话中出身于天堂的先知沃丁;拉伯雷笔下或也是圣经故事中的力士参孙……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则有腓烈特大帝、圣女贞德、拿破仑以及美国的五星上将、二战英雄巴顿,巴顿曾有如此的传奇经历:镇定坦然端坐于前线露天阵地的座椅上指挥作战,任耳畔子弹不停的呼啸而过却安然无恙。这些英雄的传说令人谈之色正,肃然起敬。英雄人物头上环绕着理想主义的光环,激发起景仰者无法控制的模仿欲和无条件的祭献热情,并以之为据规定着自己的生活意向。
英国作家卡莱尔曾著《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作系统的热情洋溢的阐述。卡莱尔认为:“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甚至不妨说,他们是创世主……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一旦被认定是英雄,便不遗余力的拔高再拔高,直至成神,英雄便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中心,人对自己有限性的恐慌被虚幻的英雄神话传说如同一只大手覆盖住而得到慰藉,被暂时弃置于与自我无关的某个阴暗蔽晦的角落,人们陶醉在取消独立思考的、盲目性的集体崇拜的微醺之中。直到二十世纪连续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英雄崇拜的价值观受到怀疑主义的挑战,人们开始目睹或身临狂热的英雄崇拜导致的暴政专制肆虐成为灭绝人性的渊菽。是功利主义附丽于英雄主义,抑或还是英雄主义附丽于功利主义?个人重新被追逼到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境地。从海明威的《战地春梦》开始,战争的本质受到深刻的人性质问。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诺曼·梅诺的《祼者与死者》则是使反英雄主义的精神挑战达到极致。如果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戏谑、夸张、嘲弄的荒诞性文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连连忍俊不住暗自窃笑,将对战争的思考化为一个黑色幽默似的“轻”,那么《祼者与死者》则以冷峻的、纯客观的,甚至可说是自然主义的文笔对战争的思考重新还原为鞭辟人性肌骨、灵魂善恶的“重”。
这本书一出版,便引起读书界的极大反响,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不同于以往的战争题材的文本的惯常模式,没有宏伟浩大、气热恢泓的战争场面的铺排和渲染,没有作战双方指挥官韬略雄才、智慧和勇气相较量的神话般的描写,只把笔触集中在战争大主题之外通常易被描写战争的作家认为细枝末节而忽略不计的一面。本书着重描写一个侦察排在太平洋战场的安诺波佩岛登陆战役中的生死命运,以及司令部指挥官卡明斯将军和他的副官侯恩少尉及其他的一些军官之间的精神、思想性的矛盾纠葛。有的事情仿佛芥细之微,不足挂齿,却管窥出人灵魂深处的善恶本性。两条并列的线索互相影响、呼应,交叉发展,朝着一个貌似明朗实则阴晦的前景推进。这个侦察排的官兵并非个个英雄虎胆,他们也缺乏通常的战争作品中所描写的战斗集体同仇敌忾的凝聚力。作者通过“蒙太奇”般的“飞回过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却被命运共同驱赶到战争这个大漩涡中来,主动或被迫接受生死考验,进行灵与肉的搏斗,人性之缺陷无法掩饰的毕现毕露。有的人也有出人头地的英雄理想,但也不乏种族歧视,排犹主义,等级观念;他们彼此互相排挤,嫉才妒贤,自私贪婪,喜欢开猥亵的意淫玩笑取乐。这些人的身上有着美国工业化社会鼎盛期的时代烙印,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书名“祼者”,其寓意——人在特殊命运的境遇中的心理活动、言行举止不加丝毫掩盖过滤的赤祼祼的曝光,让读者进行另类的审丑观照。军人在战场上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为戎马生涯者所最鄙夷的人性本能,诺曼·梅诺不惜花大量的篇幅进行真实出色的慑人心魄的心理描写。罗思在机枪工事里站岗如何由恐惧转为麻木直至疲惫入梦,描写得细致入微,最后罗思终于在执行侦察任务时由于过度紧张,腾身跃过“老虎口”时掉下百尺多深的悬崖而送命。而马丁内兹,这个有着出人头地的英雄理想的墨西哥小伙子,身手敏捷的用刀结果了一个日本人,本该为自己的勇敢行为自豪,但却为此承受着恐惧的折磨,以至于一摸到空刀鞘,就产生恐怖的联想,冷汗直冒……侯恩少尉,一个自身各方面条件最好的主人公:出身名门,就读名校,果断、自信、有知识、有才华,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宏伟抱负。和他同时代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一样,侯恩有着一种对传统的叛逆精神和民主社会的平等观念。他愤世嫉俗,痛恨周围人的虚伪,甚至连那些军官长得像他那“大阔佬的父亲那样满面红光的脸”都成为他痛恨的理由,他不幸在司令部给目空一切、“骨子里是一霸”的卡明斯将军当副官,在他们之间时疏时亲的微妙关系中,进行着语言和行为的较量,侯恩少尉身上潜隐着的“弑父意识”在抑制的状态下时断时续的表现,将军的权威受到挑战,被激怒的卡明斯终于将他贬谪到侦察排,这个结果却正中侯恩下怀。但在侦察行动刚开展不久,便“壮志未酬身先死”,无缘与敌人作面对面的搏斗而成为英雄,一腔抱负付诸东流,悄然倒在自己人暗地伸出的黑手之中。克洛夫特,这个真正的刽子手,狭隘、嫉妒、自私、冷酷,十足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他曾残忍的捏死一只活生生的小鸟,这个细节的描写只是他陷害侯恩少尉的必然结果的一个逻辑铺垫,灭绝人性的内心世界略见一斑。当侯恩一到侦察排,他就预感到自己的升迁之路上遇到了绊脚石,在部下的侦察行动已惊动敌人的情况下,他有意向侯恩谎报军情,陷害了侯恩。
随着侦察排在翻越幡舞山脉的路程中的行动越来越艰辛,也越来越游离于两军对峙的主战场之外,他们整个的艰苦行动连同付出的几条生命的代价最终完全化为徒劳无益之举,被整个战役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所彻底虚无化而呈现出巨大的悲剧感。侦察排里所有幸存者都对胜利的消息均显得无动于衷,只有克洛夫特,他是唯一想着建功立业的幸存者,为自己带的队伍没能在战役中摊上一份功劳感到遗憾。弥漫着整个队伍的是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只是庆幸自己即将离开战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当然,攻破日军远役防线的胜利也和卡明斯将军无关,在战况形势发生微妙变化的关键时刻之前,这个满腹韬略,目中无人,觊觎着权力中心,貌似叱咤风云的将军却缺乏远虑专程到兵团司令部要增援的驱逐舰去了,良机错过,结果主管作战训练的达尔生少校被推到了作战指挥的位置上。达尔生平庸、粗俗、既无才智又无胆略,对上司唯唯诺诺,毫无抱负可言,却在关键时刻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赶鸭子上架般的推上部队的指挥位置,冒冒失失触发一场大战斗,张皇失措、大汗淋漓,匆匆忙调兵遣将,弄得他焦头烂额,乏力支撑,于糊里糊涂之中鬼使神差,瞎猫撞死老鼠般的大获全胜。但他也未从中捞到好处,最后的战役功劳薄上对达尔生的功绩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无心插柳”却最后也未“成荫”。主要功劳归于最初卡明斯将军指挥的登陆作战的成功。不过达尔生也并无邀功的奢求,他是典型的“无为”者被迫“而治”,他只求战后整编时能给他个正式的上尉当便知足了。卡明斯果真是使整个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人物吗?事后才知道,将军对敌人力量估计过高,日军早已弹尽粮绝,关键战役让达尔生占先,自己摊了个打扫战场的差事。回味整个战役过程,他自己也“灰心丧气”。战役胜利的荒诞性在诺曼·梅诺的笔下被揭示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
全书反英雄主义主题的彰显得益于作者非常出色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出色的人物言行描写。纵览全书,没有一个称得上是“英雄”的智勇双全的人物,除了侯恩仿佛成为了一个亮点,也随着他过早的死亡倏忽悄然消失,黯淡无光。没有谁能视为众所公认的英雄楷模。战争的胜败,只取决于一些非英雄所能左右的偶然性因素。没有横空出于世的英雄来拯救世界。
本书书名的另一含义——“死者”,隐含着对战争中被无辜夺去生命的人的哀悼,呼唤对普通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那些看似非倾向性、中性化的描述,已超越了成为陈词滥调的对孰方正义、孰方非正义的是非争议,充满了对战争这架巨型的历史机器将个体人进一步推进生命的困境或绝境所造成的戕害人性的谴责,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战争只是继续着工业社会对人的残酷的物化过程,不留余地的、全面的物化,是对人性的彻底取消。人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人,只是为了苟活着进行互相厮杀搏击的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颗铆钉。诺曼·梅曼这部小说无论从主观创作意欲还是到读者的阅读接受效果来看,也是对英雄价值观的有力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但战争带给人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地球上仍然存在着随时爆发战争的各种隐患,好战黩武的野心家依然对和平虎视眈眈,小范围的战争火焰依然此伏彼起,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天战火消泯的宁日。因此,对战争的思考应该被进一步强调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挖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如何对待个体生命的价值,如何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如何捍卫个人的人格尊严,这个问题是不可能靠盲目的鼓吹狭隘的国家民族的英雄观所替代的。诺曼·梅诺的小说为这个新课题展示了一个最为生动、最为真实的文本。
——读《裸者与死者》
从古至今,英雄主义的主题散见于各种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之中。从上古及史前史流传下来的英雄故事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一直在人类世代的传承嬗替中长盛不衰。东方传说中的后弈射日和大禹治水;西方圣经故事中的大卫;北欧神话中出身于天堂的先知沃丁;拉伯雷笔下或也是圣经故事中的力士参孙……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则有腓烈特大帝、圣女贞德、拿破仑以及美国的五星上将、二战英雄巴顿,巴顿曾有如此的传奇经历:镇定坦然端坐于前线露天阵地的座椅上指挥作战,任耳畔子弹不停的呼啸而过却安然无恙。这些英雄的传说令人谈之色正,肃然起敬。英雄人物头上环绕着理想主义的光环,激发起景仰者无法控制的模仿欲和无条件的祭献热情,并以之为据规定着自己的生活意向。
英国作家卡莱尔曾著《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作系统的热情洋溢的阐述。卡莱尔认为:“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甚至不妨说,他们是创世主……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一旦被认定是英雄,便不遗余力的拔高再拔高,直至成神,英雄便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中心,人对自己有限性的恐慌被虚幻的英雄神话传说如同一只大手覆盖住而得到慰藉,被暂时弃置于与自我无关的某个阴暗蔽晦的角落,人们陶醉在取消独立思考的、盲目性的集体崇拜的微醺之中。直到二十世纪连续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英雄崇拜的价值观受到怀疑主义的挑战,人们开始目睹或身临狂热的英雄崇拜导致的暴政专制肆虐成为灭绝人性的渊菽。是功利主义附丽于英雄主义,抑或还是英雄主义附丽于功利主义?个人重新被追逼到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境地。从海明威的《战地春梦》开始,战争的本质受到深刻的人性质问。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诺曼·梅诺的《祼者与死者》则是使反英雄主义的精神挑战达到极致。如果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戏谑、夸张、嘲弄的荒诞性文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连连忍俊不住暗自窃笑,将对战争的思考化为一个黑色幽默似的“轻”,那么《祼者与死者》则以冷峻的、纯客观的,甚至可说是自然主义的文笔对战争的思考重新还原为鞭辟人性肌骨、灵魂善恶的“重”。
这本书一出版,便引起读书界的极大反响,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不同于以往的战争题材的文本的惯常模式,没有宏伟浩大、气热恢泓的战争场面的铺排和渲染,没有作战双方指挥官韬略雄才、智慧和勇气相较量的神话般的描写,只把笔触集中在战争大主题之外通常易被描写战争的作家认为细枝末节而忽略不计的一面。本书着重描写一个侦察排在太平洋战场的安诺波佩岛登陆战役中的生死命运,以及司令部指挥官卡明斯将军和他的副官侯恩少尉及其他的一些军官之间的精神、思想性的矛盾纠葛。有的事情仿佛芥细之微,不足挂齿,却管窥出人灵魂深处的善恶本性。两条并列的线索互相影响、呼应,交叉发展,朝着一个貌似明朗实则阴晦的前景推进。这个侦察排的官兵并非个个英雄虎胆,他们也缺乏通常的战争作品中所描写的战斗集体同仇敌忾的凝聚力。作者通过“蒙太奇”般的“飞回过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却被命运共同驱赶到战争这个大漩涡中来,主动或被迫接受生死考验,进行灵与肉的搏斗,人性之缺陷无法掩饰的毕现毕露。有的人也有出人头地的英雄理想,但也不乏种族歧视,排犹主义,等级观念;他们彼此互相排挤,嫉才妒贤,自私贪婪,喜欢开猥亵的意淫玩笑取乐。这些人的身上有着美国工业化社会鼎盛期的时代烙印,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书名“祼者”,其寓意——人在特殊命运的境遇中的心理活动、言行举止不加丝毫掩盖过滤的赤祼祼的曝光,让读者进行另类的审丑观照。军人在战场上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为戎马生涯者所最鄙夷的人性本能,诺曼·梅诺不惜花大量的篇幅进行真实出色的慑人心魄的心理描写。罗思在机枪工事里站岗如何由恐惧转为麻木直至疲惫入梦,描写得细致入微,最后罗思终于在执行侦察任务时由于过度紧张,腾身跃过“老虎口”时掉下百尺多深的悬崖而送命。而马丁内兹,这个有着出人头地的英雄理想的墨西哥小伙子,身手敏捷的用刀结果了一个日本人,本该为自己的勇敢行为自豪,但却为此承受着恐惧的折磨,以至于一摸到空刀鞘,就产生恐怖的联想,冷汗直冒……侯恩少尉,一个自身各方面条件最好的主人公:出身名门,就读名校,果断、自信、有知识、有才华,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宏伟抱负。和他同时代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一样,侯恩有着一种对传统的叛逆精神和民主社会的平等观念。他愤世嫉俗,痛恨周围人的虚伪,甚至连那些军官长得像他那“大阔佬的父亲那样满面红光的脸”都成为他痛恨的理由,他不幸在司令部给目空一切、“骨子里是一霸”的卡明斯将军当副官,在他们之间时疏时亲的微妙关系中,进行着语言和行为的较量,侯恩少尉身上潜隐着的“弑父意识”在抑制的状态下时断时续的表现,将军的权威受到挑战,被激怒的卡明斯终于将他贬谪到侦察排,这个结果却正中侯恩下怀。但在侦察行动刚开展不久,便“壮志未酬身先死”,无缘与敌人作面对面的搏斗而成为英雄,一腔抱负付诸东流,悄然倒在自己人暗地伸出的黑手之中。克洛夫特,这个真正的刽子手,狭隘、嫉妒、自私、冷酷,十足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他曾残忍的捏死一只活生生的小鸟,这个细节的描写只是他陷害侯恩少尉的必然结果的一个逻辑铺垫,灭绝人性的内心世界略见一斑。当侯恩一到侦察排,他就预感到自己的升迁之路上遇到了绊脚石,在部下的侦察行动已惊动敌人的情况下,他有意向侯恩谎报军情,陷害了侯恩。
随着侦察排在翻越幡舞山脉的路程中的行动越来越艰辛,也越来越游离于两军对峙的主战场之外,他们整个的艰苦行动连同付出的几条生命的代价最终完全化为徒劳无益之举,被整个战役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所彻底虚无化而呈现出巨大的悲剧感。侦察排里所有幸存者都对胜利的消息均显得无动于衷,只有克洛夫特,他是唯一想着建功立业的幸存者,为自己带的队伍没能在战役中摊上一份功劳感到遗憾。弥漫着整个队伍的是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只是庆幸自己即将离开战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当然,攻破日军远役防线的胜利也和卡明斯将军无关,在战况形势发生微妙变化的关键时刻之前,这个满腹韬略,目中无人,觊觎着权力中心,貌似叱咤风云的将军却缺乏远虑专程到兵团司令部要增援的驱逐舰去了,良机错过,结果主管作战训练的达尔生少校被推到了作战指挥的位置上。达尔生平庸、粗俗、既无才智又无胆略,对上司唯唯诺诺,毫无抱负可言,却在关键时刻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赶鸭子上架般的推上部队的指挥位置,冒冒失失触发一场大战斗,张皇失措、大汗淋漓,匆匆忙调兵遣将,弄得他焦头烂额,乏力支撑,于糊里糊涂之中鬼使神差,瞎猫撞死老鼠般的大获全胜。但他也未从中捞到好处,最后的战役功劳薄上对达尔生的功绩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无心插柳”却最后也未“成荫”。主要功劳归于最初卡明斯将军指挥的登陆作战的成功。不过达尔生也并无邀功的奢求,他是典型的“无为”者被迫“而治”,他只求战后整编时能给他个正式的上尉当便知足了。卡明斯果真是使整个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人物吗?事后才知道,将军对敌人力量估计过高,日军早已弹尽粮绝,关键战役让达尔生占先,自己摊了个打扫战场的差事。回味整个战役过程,他自己也“灰心丧气”。战役胜利的荒诞性在诺曼·梅诺的笔下被揭示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
全书反英雄主义主题的彰显得益于作者非常出色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出色的人物言行描写。纵览全书,没有一个称得上是“英雄”的智勇双全的人物,除了侯恩仿佛成为了一个亮点,也随着他过早的死亡倏忽悄然消失,黯淡无光。没有谁能视为众所公认的英雄楷模。战争的胜败,只取决于一些非英雄所能左右的偶然性因素。没有横空出于世的英雄来拯救世界。
本书书名的另一含义——“死者”,隐含着对战争中被无辜夺去生命的人的哀悼,呼唤对普通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那些看似非倾向性、中性化的描述,已超越了成为陈词滥调的对孰方正义、孰方非正义的是非争议,充满了对战争这架巨型的历史机器将个体人进一步推进生命的困境或绝境所造成的戕害人性的谴责,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战争只是继续着工业社会对人的残酷的物化过程,不留余地的、全面的物化,是对人性的彻底取消。人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人,只是为了苟活着进行互相厮杀搏击的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颗铆钉。诺曼·梅曼这部小说无论从主观创作意欲还是到读者的阅读接受效果来看,也是对英雄价值观的有力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但战争带给人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地球上仍然存在着随时爆发战争的各种隐患,好战黩武的野心家依然对和平虎视眈眈,小范围的战争火焰依然此伏彼起,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天战火消泯的宁日。因此,对战争的思考应该被进一步强调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挖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如何对待个体生命的价值,如何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如何捍卫个人的人格尊严,这个问题是不可能靠盲目的鼓吹狭隘的国家民族的英雄观所替代的。诺曼·梅诺的小说为这个新课题展示了一个最为生动、最为真实的文本。
© 本文尊龙凯时登录首页的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