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1987-12
页数: 269
定价: 2.45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7535504494
出版社:
出版年: 1987-12
页数: 269
定价: 2.45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7535504494
豆瓣评分
8.4
5星
43.8%
4星 50.0%
3星 6.3%
2星 0.0%
1星 0.0%
评价: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系张国刚先生的博士论文。
目 录
序言
1、引言——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
2、唐代藩镇形成的历史考察
3、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
4、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5、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6、唐代藩镇的动乱特点
7、唐代藩镇割据为什么长期存续
8、唐代藩镇宦官监军制度
9、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
10、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
11、唐代藩镇财政收入与分配
12、唐代藩镇进奉试析
附编
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定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
唐代藩镇动乱年表
跋语
唐代藩镇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国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2000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著有《佛学与隋唐社会》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原文摘录 · · · · · · ( )
-
由于河朔型藩镇只有在政治上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才能实现拥重兵瓜分王赋而不上供的经济利益,而中原型、边疆型的这种特殊利益则是唐廷在客观情势下不能不畀予的,因而它们在政治态度上才会有割据与不割据的差别。 () 4赞2021-01-22 12:54:00 —— 引自章节:五、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
综上所述,由于安史之乱的非常形势,唐廷畀予各地藩镇以自调兵食权,它经过两税三分制而进一步制度化了,产生出所谓军费开支地方化的财政制度。这一制度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兵饷在地方财政中开支,而不是由中央调拨;第二,财权由藩镇节度使掌握,而不是由中央政府支配。这种情况一方面现固了藩帅的权势和藩镇的地位,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兵土与藩帅在本镇财赋分割上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换言之,也就是在经济上与兵士发生冲突的,不再是中央朝廷,而是藩帅本身。因此,兵在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或为邀求赏赐而掀起动乱时,其矛头所向必然是本镇节度使,而不是中央政府;必然是只反“贪官”(节度使)而不反皇帝(中央政权)。因而这种动乱也就多表现在藩镇内部而不是外部,表现为另立节帅而不是反抗唐朝中央了。 () 3赞2021-01-22 12:47:34 —— 引自章节:五、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
丛书信息 · · · · · ·
(共3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英诗新方向》《湖南维新运动研究》《通往人学途中》《长沙的近代化启动》《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
等
。
喜欢读"唐代藩镇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9.4
- 8.0
- 9.5
- 8.5
- 8.4
- 9.4
- 6.5
- 9.3
- 8.5
短评 · · · · · · ( )
/
/
>
唐代藩镇研究的书评 · · · · · · ( )
高宗、武皇时代,唐廷对外政策已被迫转入战略收缩,玄宗在位国势虽炽,但对外战争却是败多胜少。玄宗重用边军,置所谓“天宝十节度”,东北有安禄山兼三镇,西北有哥舒翰兼两镇。安史之乱打破了朝廷的内部平衡与对外战略取得的优势,唐廷在战争中数次战略失误使战火长焚于河南...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毕该书后,回荡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是:“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这是作者在书中屡次三番提到的。 这本书初告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如果放置于当时,此书的观点相当新颖,可谓力作。甚至当下研究唐代藩镇的著作几不可不征引本书。但这也并... ()消除偏见,唐代藩镇的几种类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前后八年的叛乱被平定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却持续到唐朝灭亡也没有结束,藩镇结局与唐代中央的衰弱同时存在的状况,习惯性的被认为是藩镇是中晚唐核心的政治问题。唐代被藩镇灭亡,随之而来的是五代十国并立,五代诸朝廷也多亡于藩镇,后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长期以来,藩镇割据常和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起被人们提起,它们被看做中晚唐的三大政治毒瘤。然而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恐怕并不客观,多少有出于政治需要而有意无意的放大。北宋士人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权、纷乱割据之弊,从中央集权话语体系出发,将中晚唐的历史构建成一部藩镇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张国刚先生本书的治史特色 1、突破“种族与文化”的史观,着眼于经济逻辑 陈寅恪非常注重中古史上中国内部各种族与各种文化的分合演变,遂认为安史之乱后,唐“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大唐帝国版图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二国”、“二分域”的区分标准不仅是政... ()
与201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版相比,新增内容:①新版前言;②第九章:唐代藩镇行营制度;③第十五章:藩镇体制与唐代政局的演变;④近年所出唐代藩镇论著与博论。可见,实质内容的增加是第九章和第十五章,而前者出自作者在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第175...
()
本书是非常小众的研究一个非常小的历史侧面的一本学术性的专著。因此,购入本书两年了,我也没有找到时间去读。正好在复习《资治通鉴》的第三、第四册的时候,读到中唐和晚唐藩镇割据的大量篇幅(如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扫平吴元济叛乱的故事),就把这本小册...
()
2017.10.10 序: 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是唐中后期政治形势的突出点。由于藩镇的存在,唐朝再也恢复不了开天之际的盛唐气象,但是唐朝并没有立即灭亡,而是继续维持了一个多世纪,这是人们所思考的。 过去,人们常将“藩镇割据”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所有的藩镇都是割据。另外,还...
()
>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8.6分 804人读过
-
-
9.9分 21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王观旂)
- (澤倫勝之)
- (无心恋战)
- (rovingmutt)
- (畢加思索)
谁读这本书? · · · · · ·
8月18日 想读
7月16日 想读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10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唐代藩镇研究的评论:
1
中晚唐藩镇的形成究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达成妥协,互相维持而造成的,故所谓“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东南的财力、西北的武力是中央政府的支柱,河南制约河北,河北获得自治地位后又为朝廷看守北疆。虽然中央的权威下坠,但就李唐王朝而言,天子依然是天下之主,最为骄横的河朔三镇也尊奉皇帝,他们以获得旌节为目的,无意推翻朝廷。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经过代、德、宪三朝的不断尝试完成了秩序... 中晚唐藩镇的形成究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达成妥协,互相维持而造成的,故所谓“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东南的财力、西北的武力是中央政府的支柱,河南制约河北,河北获得自治地位后又为朝廷看守北疆。虽然中央的权威下坠,但就李唐王朝而言,天子依然是天下之主,最为骄横的河朔三镇也尊奉皇帝,他们以获得旌节为目的,无意推翻朝廷。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经过代、德、宪三朝的不断尝试完成了秩序的重构。新秩序的平衡是脆弱的,作为平衡双方的朝廷与藩镇都受到受制于人的困扰,这使双方都无法再进一步,直到黄巢的到来。(阅读时间:2021年11月6日-7日;自评:8.0;推荐指数:★★★★★) ()
1 北京
在前人所习见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新见解如藩镇局面形成的政治背景、藩镇内生封闭性动乱的经济逻辑、河朔藩镇长期存续的原因、幕职僚佐(游河北的董邵南这类人)的地位与来源等等自属精当,而尤能在陈寅恪先生“种族与文化”的史观之外另辟一经济逻辑(“瓜分王赋”)的蹊径;在前人所未充分注意的问题上亦提出如四种类型藩镇以中原型为中心的三角地缘制衡、宦官监军造成的藩镇内部分化、进奏院对中央和藩镇关系的维系作用等新颖论断。... 在前人所习见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新见解如藩镇局面形成的政治背景、藩镇内生封闭性动乱的经济逻辑、河朔藩镇长期存续的原因、幕职僚佐(游河北的董邵南这类人)的地位与来源等等自属精当,而尤能在陈寅恪先生“种族与文化”的史观之外另辟一经济逻辑(“瓜分王赋”)的蹊径;在前人所未充分注意的问题上亦提出如四种类型藩镇以中原型为中心的三角地缘制衡、宦官监军造成的藩镇内部分化、进奏院对中央和藩镇关系的维系作用等新颖论断。虽然有些描述还不乏粗线条、框架性之嫌,但往往从大处立论,由藩镇而略窥唐代社会构造,甚至触及中国历史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限于论文严谨性,作者没有明写,但读过自然会想到),能体现出80年代大开大合的治学风格:注重宏观与思想,而与今日学术界细密的工业标准颇有异趣。 ()
0
基础读物
0 湖北
经典作品。
0
做藩镇研究的普及读物不错。
1 北京
在前人所习见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新见解如藩镇局面形成的政治背景、藩镇内生封闭性动乱的经济逻辑、河朔藩镇长期存续的原因、幕职僚佐(游河北的董邵南这类人)的地位与来源等等自属精当,而尤能在陈寅恪先生“种族与文化”的史观之外另辟一经济逻辑(“瓜分王赋”)的蹊径;在前人所未充分注意的问题上亦提出如四种类型藩镇以中原型为中心的三角地缘制衡、宦官监军造成的藩镇内部分化、进奏院对中央和藩镇关系的维系作用等新颖论断。... 在前人所习见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新见解如藩镇局面形成的政治背景、藩镇内生封闭性动乱的经济逻辑、河朔藩镇长期存续的原因、幕职僚佐(游河北的董邵南这类人)的地位与来源等等自属精当,而尤能在陈寅恪先生“种族与文化”的史观之外另辟一经济逻辑(“瓜分王赋”)的蹊径;在前人所未充分注意的问题上亦提出如四种类型藩镇以中原型为中心的三角地缘制衡、宦官监军造成的藩镇内部分化、进奏院对中央和藩镇关系的维系作用等新颖论断。虽然有些描述还不乏粗线条、框架性之嫌,但往往从大处立论,由藩镇而略窥唐代社会构造,甚至触及中国历史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限于论文严谨性,作者没有明写,但读过自然会想到),能体现出80年代大开大合的治学风格:注重宏观与思想,而与今日学术界细密的工业标准颇有异趣。 ()
0 湖北
经典作品。
1
中晚唐藩镇的形成究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达成妥协,互相维持而造成的,故所谓“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东南的财力、西北的武力是中央政府的支柱,河南制约河北,河北获得自治地位后又为朝廷看守北疆。虽然中央的权威下坠,但就李唐王朝而言,天子依然是天下之主,最为骄横的河朔三镇也尊奉皇帝,他们以获得旌节为目的,无意推翻朝廷。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经过代、德、宪三朝的不断尝试完成了秩序... 中晚唐藩镇的形成究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达成妥协,互相维持而造成的,故所谓“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东南的财力、西北的武力是中央政府的支柱,河南制约河北,河北获得自治地位后又为朝廷看守北疆。虽然中央的权威下坠,但就李唐王朝而言,天子依然是天下之主,最为骄横的河朔三镇也尊奉皇帝,他们以获得旌节为目的,无意推翻朝廷。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经过代、德、宪三朝的不断尝试完成了秩序的重构。新秩序的平衡是脆弱的,作为平衡双方的朝廷与藩镇都受到受制于人的困扰,这使双方都无法再进一步,直到黄巢的到来。(阅读时间:2021年11月6日-7日;自评:8.0;推荐指数:★★★★★) ()
0
此后晚唐史研究的出发点之一,不过旧版错别字很多,建议找人大的新版来看。
0
基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