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痕 短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热门
  • 6 北京

    好看 充满引人深思的人性洞察和充满智慧的闪光金句。真正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其实应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比《瓜亚基人编年史》更精彩,比《社会学的想象力》更可读。每个人都能看、都应该看的社会学。

  • 0 北京

    感触颇多。

  • 5 湖北

    在今天这样一本夹杂着反思、彩虹、讳言的书竟能出版,不啻是一种奇迹,三联真是我心中热爱的那个三联。说回来,这本书固然是潘老的自传,但也是一部老头唠叨毕生热爱的絮语,是公民教育之作,是性别平等与彩虹权利的奔走呼号,是怆思苦难的血泪,是文明的啼嘤,是某个黄金年代的回光返照。全书印象深刻有三:1.潘老对主体建构论的建设耳目一新,倡导切身进入研究者的世界,有些禅宗 后现代哲学的味道;2.潘老采用阴阳模型来阐释中国传统性别关系,对于历史上是否真的如此运行有所怀疑,但也是理论资源。而且感觉潘老愈晚近似愈喜谈论本土理论与中国特性,这固然是他学术的反思,然也可管中窥豹为何近年来特色特性说是如此盛行,它背后恐怕有着更大范围的思想共识;3.潘老对独生子女政策与性革命的关联阐释颇有新意,这是个很好的议题

  • 4 江苏

    非常精彩,就像是一个退休老头,对着你回忆往事,那么从容不迫,那样嬉笑怒骂, 那样小心翼翼拿捏着说话的分寸。本书就像是潘绥铭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学术理念的总结,反正都退休了,有什么就全说出来吧,就这样啦。就像潘的外祖父说的“想做而不得做,时之过;能做而不去做,我之错”。此外,对于我们做研究也是一样,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者?如何对待研究对象?潘提出的是主体建构论,归根结底是要发现人,了解人。这里窜个台,看前言的时候就觉得可以用另一本书的前言来概括一下这种心态,我最担心的是将来子孙后代说,别人不懂,你懂,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但你不敢说。留给后人说短长。至此,潘也可以说,学术的事,我尽了我的职责。

  • 1 广东

    这本书涵盖了潘绥铭老师这四十年学术生涯的探索过程与核心主张,包括初级生活圈的提出、全性(sexuality)概念的确立、光谱性思维的强调、性革命的思考以及“主体建构论”“求异法”这套研究思路的创设等等,有些内容在他别的专著里也提到过。把“主体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基础,从日常生活而非制度设置的视角看问题,大概是他和他的学生们带给我的最大启发。 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机遇和挑战,知青一代的学者实现自身学术生长的环境同后来者很不一样。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无论是社会情况还是学术规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如潘老师自己所说,“根本上来说是乐观派”,所以他在面对自己乃至性社会学近年来遭遇的波折时,才没有自怨自艾或愤世嫉俗。

  • 0 云南

    非常好看,一个学术史,一个理论故事,受益无穷。

  • 0 山东

    太好了呜呜呜

  • 1 北京

    给潘老师跪了

  • 0 浙江

    从学术生涯做主轴的个人传记,甚至是一门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一场宏大叙事中思想领域的变革。最早从《我在现场》被潘老的温厚真诚打动,阅读风痕看到很多突如其来的感慨之语,顿觉好笑好哭。能感受到潘老对一生学术的总结和反思,留下更多指向未来可供思考的议题,全性之色彩斑斓,阴阳哲学之兼容并包,结尾反思的力有不逮,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絮叨的小老头在夏日午后摇着蒲扇拉着你的手慢慢和你话家常,末了还勉励你好好生活,再接再厉,合上书本不免做一次深呼吸,压住内心波澜。吾辈读书人,就算不接潘老衣钵,也当将全性与平等继续推广下去。我想这才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意义,

  • 0 四川

    一位老教授谦虚又坦荡的学术回顾。常常羡慕社会学学者,在高速变迁的转型社会里有挖不完的富矿。

  • 0 宁夏

    潘老师这本书真是一言难尽,因为,太博大精深了!能把所谓的“学术自传”(也是文献综述、学科发展史、个人成长史)写得又全面又深入,又学术又感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之后正襟危坐深刻自省,时而令人喷饭时而动容落泪,全地球再没有别人了!老潘是做社会调查的高手,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以自传而论,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前所未见的: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每章都以作者的学术志趣为主题撰写,就这么分出二十多个方面来,相互之间必有交叉融合之处,可读起来居然没有繁复啰嗦叠床架屋之感。同一时间段的故事,先后从不同的横切面纵切面分析、讲述、反思、批判,筑成全书的风格,好似学术版的《百年孤独》。金句太多只摘一朵:“我所选择的是那种首先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自娱自乐,然后在客观上也许具有创造知识的意义,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成为过眼烟云。”

  • 0 北京

    原来潘老师还在法大西通开过通识课,可惜入学晚矣

  • 0 北京

    后面对阴阳和性别的建构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 0 北京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 0 广东

    👍👍

  • 0 河南

    好看,引人深思

  • 0 山东

    goodgood

  • 0 广西

    好看

  • 0 北京

    这本可以说是潘老师的学术回忆录也是对性社会学或者性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总结反思和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我这个没有继续学术的人来说是一种复习。 看到书中介绍全国调查的时候介绍了14 年暑假我们几个学生跟着昕姐跑调查的几个城市,不禁回想起那个充满快乐的暑假。虽然自己没有继续学术,没有像大家把性研究当成一生的事业,但是如果可以做到潘老师在书中写到的,可以做到昕姐影响我的“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尊重每一个“主体”的日常生活,发现生活的连续性、复杂性、多样性。倾听每一个“主体”的声音,真的做到求同存异,那么我也可以在自己短暂的时空中染下色彩,留下痕迹吧。

  • 0 安徽

    好看!!!

<<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 前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