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熟悉变为陌生 短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热门
  • 29 上海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鲍曼一生著作等身,一些著作的确是为同行和学生而写。但这一次,是思想者的最后一席话,也是面对世界的最后一席话,他解释了自己的一生,阐明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观点,娓娓道来,不掩锋芒,不入时趋,臻于澄明之境。高僧只说家常话,本不必大甩术语,他引用了特别多的作家,极有品位,赞美。

  • 84 江苏

    看这么实在的聊天,不比听杂七杂八的播客有趣得多吗?从爱聊到消费主义,从科技聊到自由,现代各种困境都来理一遍,有句话聊得太好了,斯图亚特·霍尔说:“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 5 安徽

    这是一份访谈录。接受访谈的是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他引领了20世纪欧洲思想和社会科学研究,其大半生都在用“确定”和“不确定”概括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他本人同样在这两种状态间穿梭。逃亡、上战场、被驱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性与大屠杀》《立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与矛盾性》等专著构成了他的“现代性三部曲”。这些不是他研究现代性最早的文本,不过他无可比拟的声望却是由此形成的。到了晚年,他继续思考,并观察人们如何面临猝不及防的不确定,如何踏上追忆秩序的乌托邦之路。到了90岁,他还以罕见的热情去网络世界关注年轻人和这个世界的新动态与新变化。

  • 12 重庆

    鲍曼比我想象中的要悲观得多。他谈话的风格很平实,却不乏洞见。比如他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大屠杀事件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致力于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将避免人与人之间一切可能的接触视为进步;对消费主义的描述也很有见地:“抑郁是消费社会特有的心理障碍。”在对宗教的反思中,他认为“神代表了人的不足”,所以信神其实肯定了人的局限性。不过当他频繁提及卡夫卡、弗洛伊德、萨特、乔治·奥威尔、米兰·昆德拉、艾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库切、萨拉马戈、维勒贝克等作家时,我就不免对他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套用本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那些阅读同样的世界名著的人创造了一个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回声室。“与和你说相同的话的人交谈,这不是对话。”

  • 1 北京

    鲍曼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原来我们之所以时刻生活在不确定之中,无力解决它带来的焦虑和困扰,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讲,现代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自身造成的,却需要由个人来承担其后果。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为“主我”(内部)与“客我”(外部)之间的和平共处而进行的斗争。而面对过剩的可能性,人们采取“无为主义”的态度,彻底失去了思考何为良好社会的动力和能力,转而只为个人和家庭的生存而寻一个舒适的位置。“我们期待个体在一个无法改善的世界上寻找一个还能忍受的地方。世界注定要完,但每个个体都必须在这场社会的衰亡中找出自己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的解决方案。”鲍曼给出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的解决方案是:思考,创造,尝试不可能的事。

  • 12 上海

    这些对话简洁、诚实,有一语中的之感,并引发细读鲍曼著作的强烈欲望。鲍曼喜欢莱姆和维勒贝克,对互联网、宗教、消费社会里的人际关系等观点和我的一模一样,好像在鼓励我,实在很想和他击掌。

  • 19 北京

    “追求真相的人根本就不会涉足政治。政治和真相无关,而和权力有关。只要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好的。政治便是如此。”

  • 23 江苏

    金句含量过高,几乎耗尽我的彩虹便签条。鲍曼和与这本封面相似的另一本对谈录的作者乔治斯坦纳、以及他多次提及的施特劳斯、伯林一样,拥有令人折服的“将思想转化为准确且普通语言的能力”,所谈皆为当下痛点,颇多真知灼见,但最大困局也正如他所言:“怎样把语言付诸行动”。即便“这世界不会越来越好”已成共识,佩服仍“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 4 江苏

    站得高,活得久,视野开阔。话题涉及移民、爱与自由、犹太人的身份归属、知识分子的社会性……很多。没虚晃,不废话,直球接招,挺环保的语言。

  • 3 上海

    今年读到的很喜欢的一本对话录,很多智慧闪动。

  • 3 北京

    鲍曼在第7章说了这样一段:我们不再相信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过渡到一种新的不足:个体的不足。今天,我们要求个体来解决那些迄今为止一直由政府、国家和共同体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我们期待个体在一个无法改善的世界上寻找一个还能忍受的地方。世界注定要完,但每个个体都必须在这场社会的衰亡中找出自己的尊龙凯时登录首页的解决方案。看了下尊龙凯时登录首页的版权页这本书在德国出版的时间是2017年。齐格蒙特·鲍曼是在2017年去世的,活了92岁。这本小书里他没有掩饰自己的失望,“如今我一只脚已经跨入坟墓,而世界却一点儿也没变好。所以我一生的工作毫无成果”。

  • 11 河南

    这老先生挺有意思,你说他乐观吧,他很悲观,他说我不相信有良好社会这样的东西。说他悲观吧,他又很乐观,他说,我虽然犯过很多错,但是我想让世界变得很美好。这本可以作为阅读鲍曼图书的一个入门。

  • 10 北京

    17英文,生前最后一部访谈集。相较即出13访谈集《社会学之用》,对社会学学科属性、文化性社会学方法和文学作为思想源泉等方面涉及较少,对消费、移民、共同体、安全感等时事性话题涉及较多,也有不少自己和亡妻生活细节较罕见。整理更通顺,理论难度稍低。中译质优,无专名硬伤,有术语译法贡献(如纠结)。

  • 1 北京

    难得的问与谈俱佳,问得直接答得精准。每章几乎都有让人精神一振的小段,别看只是小小的一册,谈得一点也不泛泛。最喜欢智识那节,在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上,鲍曼更倾向于萨特的普世型而非福柯的具体型,认为后者是一种同语反复,甚至自相矛盾。在鲍曼看来,知识分子一词从诞生时起就具有普世性质,他必须心系超越自己专业领域和地位的社会普遍利益,反思社会价值、道德和生活水平;必须超越个人或有限的专业兴趣而心怀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支持知识分子过多的干预政治。鲍曼认为以追求真相为目的人不会涉足政坛,因为政治和真相无关,只关乎权力。相比政客更着眼当下,知识分子要逆流而上,去拯救过去被丧失的可能性,为未来的时代保留它们。对于写作动机,他既追随了奥威尔,也借列维-斯特劳斯之语自洽:我不驱动思想,而是让思想自己思考。

  • 2 北京

    阅读过程,感受到思想的流动性。就像鲍曼在点评自己喜欢的卡夫卡和弗洛伊德时说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就死了。 一旦门被打开了,一种光线又成了习惯。 我们需要新的门,新的光线。因此流动性不仅是现代理论,还应该是一种视野和真正的智慧。

  • 0 北京

    鲍曼的博学与睿智实在令人叹服,就像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通才,对于消费主义、神学、道德、科技与未来等等各种议题的探讨,总是能用极其凝练的寥寥数语切中精髓与本质。

  • 1 湖北

    如哈夫纳在序言中所说:“哪怕你不同意齐格蒙特·鲍曼的某个论点,或者说,事实上,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没法对他写的东西保持冷漠。”谈现代性无法绕过齐格蒙特·鲍曼,他是能将抽象的困境转化成为具体的问题的人。他指出了: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模式变成了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我们用可测量的生理和社会属性组装出了爱的对象,但忽视了决定性的因素:人。在前现代,人们因为需要而消费。在现代,人们因为不满足而消费。一切可以商品化的都被商品化了,一切被商品化的都具有可替代性,从此再没有安全感、稳定感、满足感。在未来的工厂中将只剩两种活物:人和狗。人的工作是喂狗,狗的工作是确保人什么也不碰。

  • 2 河北

    鲍曼“举重若轻,万物不絮于怀”的深厚功力则是显而易见的,他具有那种把宏大的主题落地为具体的事物的能力,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书中几乎不见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和深奥复杂的理论阐述,而是用家常般的语言和唠嗑式的语气,化繁为简,至拙至美。因此,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一种如沐春、如饮甘霖的感觉,在十分丝滑的阅读体验中迅速完成了对这本书的知识占有。

  • 2 浙江

    很好的谈话小册子,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 2 天津

    “思想始于异端,继而化作正统,最终止于迷信”如果说世上还有什么绝对真理,那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

<<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 前页
网站地图